9月9日,清盘人收到首批非约束性收购意向书,信息是碎片式的,但方向明确,几家买家的名字没完全公开,市场气氛瞬间活跃,股价在次日复牌飙升超过三成,最终收涨二成多,这像极了久旱之后的第一场雨,短暂却刺激;有人欢喜有人忧,短期兴奋掩盖不了长期疑问。
在管面积接近5.96亿平方米,这个排在第三位的体量是硬指标,是牌面,也因此成为接盘方首先打量的东西,想想看,26.51亿元现金储备,年比增长20.8%,这不是零碎的零钱,是在风暴里还能取出的热水袋——但热水袋够不够暖房子,那另说。
回溯一下时间线,2019到2021年那波物业上市潮,行业被高估值宠坏过,市盈率曾一路飙到30、40倍以上;到了2021年下半年直到2024年,估值断崖式下落,市盈率从近40倍跌到十来倍,物管的光环被贴上了“依赖母公司开发”这张标签,市场信任一下子缩水。
小插曲:20121年(应为2021年)合生创展一度接近拿下51%股权的交易,交易价表述过200.4亿港元,最后谈崩,传言里有“隐性债务”没厘清,这成了市场记忆里的创口,四年后,新买家是否还会被这创口吓退,是当下的关键问题。
我当时跟一位接触过并购案的中介聊天,他说一句话印象深刻,“财报里看不出来的东西,往往在备忘录里藏着,把它们掏空,谈判就开始”;这句话在2025年9月再度回响,清盘人手里的意向书里,买家会不会把‘隐藏条款’列成议价筹码,是个重要看点。
换个角度看接盘方的类型,不同买家带来的结果并不相同,若是央企系买家,凭借管理体系和品牌背书,短期内能稳定客户信任,招投标时话语权提升,续约率可能止住下滑,品牌溢价可能回流一点;若是财务投资人,可能更关心估值修复路径和快速现金化,那就可能把资产镀金后再卖,客户体验和长期维护被打折——这不是道德判断,而是机制判断。
现实里有个硬伤,恒大物业的成长高度依赖于母公司的开发节奏,半年报披露有约1.5亿平方米签约项目转化停滞,这个数字像个定时炸弹,若这些项目无法交付,物业的新增规模和未来收入会被直接按下暂停键,买家出价必然把这列入折价公式里。
市场上还在传,清盘人已聘请瑞银和中信证券寻找潜在买家,这事在8月就有蛛丝马迹——当时股价小幅上涨,市场情绪被触动,说明投资者对“被接盘”怀有明显期待,这种期待既现实也带点赌徒心理:谁来救,救不救都是猜。
怎么判断这场收购能否成行,围绕两个层面:一是交易的“明面价”,二是“隐性负担”的厘清,前者是数字,后者是法律与履约风险;如果隐性担保、关联债务难以清算,那么价格会被极大打压,甚至交易终止——这不是危言耸听,是并购谈判的常态。
现场记录一段对话:9月12日那天,某券商分析师在电话里问我,“你觉得中海那边会进吗”,我回他说,“要看他们想不想要那块‘脏盘子’去洗”,他说,“脏不脏,有账本看了就知道”,他的话里既有市侩也有商业直觉,这种直觉在并购市场里比空话更实在。
另有一点容易被忽略,物业公司的品牌信任不是凭空可以重建的,短期内央企入场可以改善声誉,但本地客户的选择更多基于交付和服务连续性,若关联方变动导致商业模式改变,招投标失利和续约下滑是真实风险,这会把交易后的预期收益切割成现实版和幻想版两个层面。
再看股市反应,消息当日股价暴涨,但随后回调,这种“高波动性”反复告诉我们,市场是在用短期预期做买卖,而非给出对长期基本面的肯定,换言之,市场在赌“谁接盘”,而不是赌“接盘后能把业务做得更好”。
有人会问:卖掉这块看似最优质的资产,会不会是恒大集团最后的退路,我的看法是:有可能是必需也是无奈,出售可变现资产来偿债,短期能缓解集团流动性,但长期是否能解根本问题,取决于后续债务处置的连贯性和交付进度的恢复,换言之,这是一场拆弹同时也是“换壳”操作。
说到底,买家决定着未来的两件事:一是恒大物业能否摆脱“关联方包袱”,二是这笔钱能否真正用于偿还到位债务,若两件事缺一,卖掉只是把问题从账面搬到市场层面,未必是真正的“解药”。
留下一个悬念,清盘人手里的那些非约束性意向书,会变成正式协议吗,价格会不会因为隐性担保和关联争议被大幅折让,买家能不能在短期内把客户信任稳住,这些问题将在接下来的谈判桌上被逐条拆解,也将在市场的神经里被反复试探,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,但情绪从不买账。
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官网-股民配资炒股-低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