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云社最近的纷争可谓是震动四方,尚九熙与何九华这对搭档之间,历经五年的恩怨再次被公众揭开,舆论瞬间沸腾。而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也意外成了这场风波中的“躺枪”人物,毫无预兆地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。
更为复杂的是,曹云金借此机会巧妙地蹭热度。表面上他对郭德纲表示感谢,然而话语中却难掩讽刺的意味,言外之意让人不禁思考其真实的用意。
而这一切混乱的源头,归根结底,还是尚九熙与何九华的搭档解散。当年何九华看不上尚九熙“过于努力”的工作态度,因而想要拆伙,转而靠近流量明星秦霄贤。听闻何九华说出那句“你太努力了,让我压力很大”,一时间,许多人只觉得这话有些调侃意味,然而细细琢磨,背后却藏着一份沉重的无奈。
展开剩余83%这背后,实则反映了一个难以忽视的现实:在如今的德云社,若想脱颖而出,光凭手艺恐怕不如凭颜值来的更为迅速。尚九熙走的仍是传统的路: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他专注于业务,每日钻研相声,靠着一个又一个精湛的作品,凭借真正的实力赢得观众的认可。这是过去的老规矩,是每一位相声艺人都应遵循的责任与底线。
然而,秦霄贤的迅速走红却显得有些不同。他的成功,更多依赖的是那张俊美的面容、富二代的背景,以及偶像产业惯用的“标准化流程”。他的粉丝爱他,未必是因为他相声的技巧,而是他的颜值和人设。这样的打法,显然与传统的相声艺术并无太大关系,更多的是站在偶像产业的角度,利用流量打造个人品牌。
当一个人辛勤钻研手艺,却反而被自己的搭档视为“负担”,此时你便该意识到,德云社的价值观与市场导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何九华的选择,不外乎是想在市场上打一场更为险峻的“赌博”。他清楚地知道,若要迅速站上流量的高峰,与其守着传统的相声,倒不如投身到风口浪尖的商业化运作中,博取更大的回报。
这场风波并非仅仅是局部现象,事实上,它早有预兆。岳云鹏开演唱会遭遇嘲讽的事件,与此事背后的逻辑惊人地相似。作为一名相声演员,若论唱功,连基本的专业水准都未必能达到,凭什么开售票演唱会?从商业角度看,这是理所当然,流量若不能转化为商业价值,那就显得毫无意义;但从相声的传统规矩来看,恐怕就成了“不务正业”。在这场“相声与流量”的碰撞中,我们看到了冲突的升级,德云社的“传统”与“商业”之间的矛盾,也在不断激化。
当德云社从一开始的“文化传承”到如今的“商业运作”模式,郭德纲作为创始人和班主,曾一度拥有绝对的控制力。他的规矩便是德云社的规矩,是所有弟子必须遵守的“家法”。然而,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和资本的介入,郭德纲的个人意志开始显得力不从心。何九华的离开,郭德纲一度愤怒至极,将其踢出“德云社大群并拉黑”,这在传统江湖中,几乎等同于逐出师门。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何九华不仅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德云社,还与秦霄贤成了新的搭档,这一切的变故,仿佛在宣告着德云社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如昔日那般牢固。郭德纲曾用亲力亲为,将德云社这艘船艰难地从风浪中拽回来,但如今,市场的变动却已将船舵掌握在了其他力量手中。他的决定,显然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决定。
就在郭德纲头疼之际,曹云金的“补刀”又让局势更为复杂。曹云金在接受采访时,轻描淡写地提到:“郭德纲这15年,持续在教我做人。”这话表面看似平淡,却充满了讽刺与挖苦。曹云金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深意,显然是对郭德纲“大家长”形象的直接挑战。
如今,德云社的家族式管理模式,在这个日益商业化、资本化的社会中,显现出巨大的弊端。郭德纲或许能在专业上给予弟子指导,但面对这些已经成名并逐渐膨胀的年轻人,他的影响力似乎开始减弱。曹云金这一番“感谢”,虽然看似没有恶意,却让郭德纲辛辛苦苦打造的人设荡然无存。
在这场混乱之中,德云社的未来变得愈加扑朔迷离。与此同时,郭麒麟的“远离”则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。作为少班主,他并没有回到德云社“救驾”,反而在演艺圈的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,成就非凡。不论是演戏还是参加综艺,郭麒麟都以优雅的姿态脱颖而出,且获得了公众的好评。他的成功,恰恰源于他始终坚持传统的家教与规矩,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“软实力”,让他在现代娱乐圈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。
反观德云社内部,尚九熙依然守着旧有的规矩,面对新兴的流量文化,却显得步履维艰;何九华则试图向新流量靠拢,却引发了更多的纷争;而秦霄贤,尽管被流量推上了神坛,但时常要面对“德不配位”的质疑。郭麒麟的选择似乎更为明智——他没有回头,而是选择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。而德云社,尽管曾是他的一部分,但如今却不再是他所要承担的责任。
发布于:福建省融丰配资-股票配资官网-股民配资炒股-低息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